首页   |   热点新闻   |   法治聚焦   |   今日中国   |   地方新闻   |   图片新闻
      订阅   |   法治要闻   |   生态环境   |   来稿荟萃   |   社会百态   |   视频访谈
记者证查询 证件号码 I1813-6443- 身份证号
设各地
网络站点
社会法治
地方频道
河北   内蒙古   北京   天津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无锡   黑龙江   内蒙古   乌兰察布    
  站内搜索
确立东方的大陆文化中华文明“公道、和谐、责任”普世价值观
宇宙哲学观“新论点”修定稿 (1)
...
宇宙哲学观“新论点”修定稿 (2)
...
宇宙哲学观“新论点”修定稿 (3)
...
海南文昌发展“玩时间游戏” 欠款一拖再拖
本社海南文昌讯:近日接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四冶金公司曝料,称其...
纠错一、二审误判 启动再审势在必行
...
  社会法治图片新闻
践行初心使命 奋力建
始终以百姓心为心
空降兵某旅组织多课目
广西新能源汽车首次通
河南:在创新中传承
“湖北造”纱线出口4
  今日中国
· 台媒:大陆罕见公布南海舰队巡航钓鱼岛
· 深化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在首尔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
· 科技部长寄望十二五:中国成创新型国家
· 中国拒绝美国"中美日钓鱼岛对话"提议
· 中罗"友谊行动—2010"陆军山地部队训练将举行
· 中国加紧建设南海油气田
 
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穿黄隧道将竣工 三层楼高可驶火车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0年11月01日

   “我在黄河下 有三层楼高,可以跑火车”

  成都商报记者走进“穿黄第一隧” 探秘人类史上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成都商报记者 牛亚皓
  河南荥阳焦作摄影报道
  黄河,母亲河。黄河两岸,华夏文明诞生地。在桀骜不驯的黄龙下,即将完成人类史上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第一隧”,历时5年。
  在郑州花园口西的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打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清澈的汉江水将由此穿越黄河北上,向北方地区供水,形成长江南来水与东西向的黄河水流的十字立交,擦肩而过,江水不犯河水……当你的脑海里出现如此人文与自然奇观时,一定难以想像,这一空间的穿越,应该穿越了多少工程技术的层层障碍。
  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批走进“穿黄隧道”,发现———
  有多难·千年黄河滩
  有多牛·电动剃须刀有多苦·我们像条鱼有多好·可以跑火车
  千百年来,黄河河床率性而为,肆意摆动,造成了黄河三公里多的河床底层,好似河流淤积地层博物馆
  有多牛·电动剃须刀
  国内首次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穿黄工程选用的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其工作原理类似男士电动剃须刀
  有多苦·我们像条鱼
  工作人员:那时的感觉,就是在泥浆里生存,我们和机器一样都成了一直生活在水下的鱼
  有多好·可以跑火车
  记者走进“穿黄隧道”看到,发现现在里面有三层楼高、温暖如春、可以跑火车……
  穿越黄河的咽喉 南方长江水送往北京
  10月27日上午,河南荥阳市汜水镇,邙山,黄河南岸。27岁的于兴国站在邙山上,近零摄氏度的气温和呼啸而过的大风,令他打起寒战。放眼望去,此时的黄河在苍茫的大地上,正缓缓流淌。黄河水下,两条气势磅礴的隧道,穿越荥阳境内的南岸和焦作温县境内的北岸。南水北调的咽喉性工程———穿黄工程,马上就要全部竣工了。
  于兴国站在风里,眉宇间透露出一种沧桑。作为穿黄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这里的一草一木、工程的每一步,他都再熟悉不过。而眼下,或许是告别的日子。到11月5日,最后的收尾工作也将结束。
  4年前,于兴国来到这里。当时的邙山荒凉无比,黄土,荒草,白霜,人迹罕至。那时他刚大学毕业,这是他正式参与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我的专业是隧道地下工程,在北京实习过地铁修建,毕业后分到中铁十六局,当时我们局惟一一个野外项目就是穿黄工程,就把我分过来了。”于兴国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当时猛一听还以为修地铁呢。”
  “你才来4年多,我都5年多了。”水电十一局施工局副局长杨社亚走过来拍拍于兴国的肩膀。随即,他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这些都是穿黄工程的范围。”他从总体上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丹江口取水,经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穿越黄河,将水送到北京、天津等地。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任务是将水从黄河“咽喉”处由南岸送到北岸,也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向黄河补水。
  “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邙山的最高点。”杨社亚跺了跺脚,指着背后的工程示意图说,穿黄主体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防护堤、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难度最大的就是“穿黄隧洞”,单洞长4250米,穿越黄河3450米,穿越邙山800米。
  “丹江口的水进入黄河南岸的明渠,流入隧洞,自流北岸,穿黄工程实际上就是个倒虹吸,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个翻水井。”杨社亚说。
  穿越常规的技术 隧道下面竟冬暖夏凉
  10月底的北方天气已有彻骨的寒冷,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当地村民背着手走到邙山上一睹穿黄工程之风采,有的老汉坐在深草窝里,一坐就是半天。“能从黄河底下挖地洞一直挖过去,那确实是太牛了。”一位村民认真地说。
  站在邙山南山坡,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平行的穿黄隧道。旁边还有一个小洞口,为退水隧道。“隧洞为双洞平行布置,中心线间距为28米,各采用1台盾构机自黄河北岸竖井始发,向南岸掘进。”于兴国说着,带成都商报记者来到竖井旁,“看,从这儿下去就是隧道了。”
  偌大的竖井是怎么建的呢?于兴国说,这牵涉到前期的土建工程,在黄河滩地下打“连续墙”(国内罕见),做到滴水不漏。因为黄河滩挖到三四米就有水,就要造一道“墙”隔水,用泥浆护壁,下钢筋笼,再浇混凝土,围成一个墙。再在墙内开挖40米深的竖井。“穿越号”盾构机就是从北岸竖井出发一直挖穿黄河的。
  成都商报记者沿着竖井的铁梯往下走,跳到隧洞口。洞口处,抵着一个“庞然大物”。“这就是传说中的盾构机。是从德国买过来的。但后来换的刀片都是国产的。”于兴国说,盾构机是集土建、电气、机械三者一体的全自动的机器,推着它往前挖的有14组千斤顶,总推力6034吨,盾构机前面有一个刀盘,刀盘上有140多把刀片,刀盘旋转,把大块土体切成小碎块,其工作原理类似电动剃须刀。刀片旋出泥浆后,千斤顶再顶已拼好的管片侧壁。
  沿着长长隧道里的铁架往前走,伸手可触一环一环的管片,5环一个编号,内有密密麻麻的方孔,孔内拧有粗大的螺丝。“有孔和缝没关系。这上面还要再浇一层水泥。”于兴国在前面边走边大声说,隧洞采用双层衬砌,外衬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内径7.9米,内衬为钢筋混凝土,成洞内径为7.0米,穿黄隧洞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隧道里“冬暖夏凉”,此时竟温暖如春,两边亮着灯管,还有通风带和冷却管。但再往前走,灯管越来越少。“工程要完工了,拆机把电都拆了。”于兴国挥舞着手臂说,“我们现在就在黄河水下,隧道有三层楼那么高,跑火车都可以。”
  穿过隧道,成都商报记者从黄河南岸隧洞口探出头来,感到外面又是凛冽的风…….
  穿越他们的人生
  施工者的婚姻、告别
  穿越黄河,难度有多大?千百年来,黄河河床率性而为,肆意摆动,造成了黄河河床泥沙胶结,混杂交错,三公里多的河床底层,好似河流淤积地层博物馆。
  于兴国还记得有这么一次,在机器工作时的一瞬间,隧洞口出现了漏水的地方,由于水压甚大,哗哗地往外流。“洞口钢环全部变形,眼看着水就要把机器给淹了,而且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于兴国回忆那次惊心动魄的抢险经历,“整个项目200人全体出动抢险,那时的感觉,就是在泥浆里生存,什么手机啊全都不顾了,我们和机器一样都成了一直生活在水下的鱼。经过十几天的抢险和加固,最后把钢环弄得密密麻麻像刺猬一样。”
  5年,于兴国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值班工程师,从值班工程师到项目副总工程师,他说这是他“人生履历中辉煌的一笔”。他说,这些年不知见到了多少“大领导、大人物”。他还说,期间他和公司一位女孩结了婚,她在“郑州隧道”工作,而更多的小伙子没有他幸运,至今单着。一位90后的小伙索国强是电焊工,他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他的愿望是“把钱揣回去,娶个老婆子”。于兴国一脸轻松地在邙山上走,脚下跟着一只小白狗。“这是工地上养的,有感情了,真舍不得它。”
  惊人细节
  “电动剃须刀”光换刀片都花了几百万元
  穿黄工程开创了数个国内甚至世界第一:我国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淤积层,第一次在我国水利界采用泥水平衡加压式盾构进行隧洞掘进施工,隧洞双层衬砌的结构形式在世界前所未有。
  工程选用的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工作原理为:盾构机最前部有一个开挖舱,开挖舱内装有刀盘,刀盘上安装多种刀具,刀盘旋转,带动刀具切削掌子面,把大块土体切成相互分离的小碎块。其工作原理类似男士电动剃须刀。 “没有好机器,想都别想。”于兴国细致地介绍这台盾构机怎么挖隧洞,“挖的时候,只有人坐在前舱,盾构机的刀片在旋转,推进一环宽(1.6米)就开始拼装管片,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循环。在沙层地质一般40分钟就推进一环,拼装管片需要半个小时,复合地层推进需要5个小时左右。” “黄河底下的地质很复杂,千年黄河滩啊。”于兴国感慨,靠近北岸的是沉沙层,靠近邙山的逐渐出现黏土、卵石层和复合层,最难的是地质里有些异物,比如大孤石、古树,常把刀片搅断,另外黄河水也有很大的压力。“整个工程里经常换刀片,换了几百万元的刀片了。”
  
  友情链接: 法制日报社 中国道教协会taoist 和谐网 中国网 强网论坛 大战略 中国佛教协会 中华网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环球论坛 圣彼得堡 华人协会 中国政府网 中国台湾网 国防部 京华论坛 西陆论坛 中国评论新闻 米尔军情网 网易论坛 新华网 大旗网 51军网 俄罗斯之声 共识网 价值中国网 中搜论坛 维普网 百家期刊 上海滩 sohu 草根网 南方论坛 社区论坛
Copyright © 2000-2009 lnc-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社会法治新闻社、社会法治新闻杂志社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均为社会法治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社会法治新闻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