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温莎公爵夫人、伊丽莎白·泰勒就是珠宝的收藏大家,你就错了!在印度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比任何一位欧美皇室、名人更热衷珠宝。他们的生活极尽奢华,身上到处满挂华丽夸张的珠宝首饰。他们就是印度的统治者,身份显赫、纸醉金迷的土邦主。(图:宝诗龙 1928 年为帕蒂亚拉土邦主订制的项链)
曾几何时,在远东有一批痴迷珠宝的有钱人,将大量珍稀宝石带往西欧,寻找珠宝商为他们定制首饰。在巴黎,他们是卡地亚、梵克雅宝、宝诗龙等高级珠宝商的贵宾。对于他们提出的要求,世界一流的珠宝匠人们都不遗余力地去满足。他们到底是谁?为何会为珠宝耗费如此大的代价?
在 1947 年独立之前,印度由英国殖民者操控。当时的印度内部有附属番邦,统治者无不有钱有势,在自己的“小国家”为所欲为。这些土邦邦主,也就是欧洲珠宝商们的大金主。因为珠宝的大小和数量直接反映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因此土邦主们无不使尽浑身解数,搜罗奇珍异宝,定制最华美的首饰。与此同时,他们充满异国情调的审美趣味,为珠宝商们带去灵感,铸造了许多源远流长的经典之作。卡地亚著名的“水果锦囊”,就是典型的印度风格。红蓝宝石与祖母绿的配色,灵感来自印度,十分标新立异。印度客人崇拜大象、蛇、花朵等象征性图案,要求在珠宝设计上能有所体现。与此同时,他们又迷恋西方的设计潮流。因此,在许多现存的珠宝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印度民族风格与 Art Deco 设计风格的大胆融合。
当然,在印度实现独立之后,这些小城邦一一土崩瓦解,土邦主们也早就被历史掩埋。如今存留于世的,只有昔日那些华贵珠宝,借着它们,让我们一窥这批东方富豪骄奢淫逸的生活。
帕蒂亚拉土邦主
1928 年的一天,巴黎芳登广场迎来了一队异国打扮的来客。一位印度贵族,带着三妻四妾、十几位随从,先后走进了卡地亚和宝诗龙的店铺。当着来客的面,店员们打开他们随身携带的六口大箱子。尽管这些店员见多了奇珍异宝、皇室贵胄,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箱子里总共装着 1432 颗祖母绿、7571 颗钻石和数不清的红蓝宝石。
这位领头的不速之客,巴黎人对他也许不熟悉,但他的名字在印度可是如雷贯耳:布平达尔·辛格(Sir Bhupindar Singh),印度旁遮普最大邦帕蒂亚拉的土邦主。在政治、商业乃至宗教领域,他都极具话语权。除了作为印度锡克教的精神领袖而受人膜拜之外,他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为人津津乐道。早在 1911 年,他便购买了来自莱特兄弟的 Model-B 飞机,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人。同时,他更是狂热的珠宝爱好者。1921 年,他去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秋季大会,在江诗丹顿的库存中挑选了几打坠子、手镯和手表,总额高达 15 万法郎。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巴尔扎克发表于 1935 年的小说《高老头》中曾提到,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假如到小地方当代理检察官,一个月能拿 1000 法郎薪水。也就是说,15 万法郎大致相当于当时法国一个初级文员工作 12 年的总收入。而在莫泊桑发表于 1884 年的小说《项链》当中,为了偿还一条售价 3.6 万法郎的钻石项链的债务,路瓦栽夫妇辛苦工作了整整十年。
辛格爵士这次拜访芳登广场,是为参加好友卡普塔拉土邦主的周年庆典而置办行头。印度的显要人物都很重视珠宝,因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地位越显赫,就要佩戴越多、越大的珠宝首饰。辛格爵士的一番大手笔,也是为了在好友的庆典上不输阵势。宝诗龙为其创作了 149 件珠宝和装饰艺术品。卡地亚耗时三年,制作了项链、手链、腰带、戒指、踝饰、鼻环等。其中一条巨大的礼服项链采用 2930 多颗钻石和两颗硕大的缅甸红宝石,总重量近 1000 克拉。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一条至今仍令人瞠目结舌的 Patiala 项链。这条项链一共镶有 2930 颗钻石,总重达 962.25 克拉,由 5 条镶有钻石的白金链依次连接成不同的层次,并镶嵌了 7 颗巨型钻石,其中最轻的也有 18 克拉,最重的竟达 73 克拉。钻石吊坠那一颗重达 234.69 克拉的巨型黄钻,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钻石。单是听听这些数字,就会令人屏住呼吸。
辛格爵士去世后,这条 Patiala 项链几经辗转,在 1947 年突然消失在世上。直到半个世纪后,它再次现身伦敦,可惜的是,此时的它已经残缺,镶嵌的巨型钻石大多不翼而飞。当年的心血支离破碎,令卡地亚的珠宝匠们心痛不已。品牌买回了这条项链,仿效原作风格,寻找相仿的钻石和宝石,重新修复了这条巨型项链。如今,历经沧桑的 Patiala 项链安稳地躺在了卡地亚的资料库里,不时通过展览现身于世人眼前,获得惊叹艳羡。
巴罗达土邦主夫人
出生在印度巴罗达的斯塔·戴芙·萨黑(Sita Devi Sahib)是个富二代,她是皮塔普拉姆土邦主(Maharaja of Pithapuram)的女儿。她的第一任丈夫虽然有钱,但终究只是个地主,没法跟她门当户对。在一次马赛上,她遇到了巴罗达的第二富豪王子、全球八大富豪之一的普拉塔普·辛格(Pratap Singh Gaekwar)(注:Gaekwar,旧时印度巴罗达土邦统治者的称号)。
辛格对她非常着迷,但因宗教原因,两人直到三年后才取得有效的夫妻法律效应。如此跌宕起伏的爱情经历与英国的温莎公爵夫妇如出一辙,因而斯塔·戴芙·萨黑也被称为“印度温莎公爵夫人”。当然,辛格如温莎公爵一样宠爱着妻子。1946 年,他带她离开是非纷扰的印度,前往蒙特卡罗定居。萨黑喜欢珠宝和旅行,她的个人珠宝收藏逾三百件,其中包括一条镶嵌着 128.8 克拉“南方之星”巴西粉钻的项链。两人每年花在欧洲度假的费用超过 1000 万美金。
喜欢珠宝又喜欢旅游,这位巴罗达大公夫人绝对不会错过巴黎。每次去巴黎,她总会带上仆人和几箱宝石,找珠宝商定制首饰。她曾委托梵克雅宝将巴罗达大公王冠上的宝石改造成时髦的首饰。在所有惊世骇俗的作品中,最华丽的莫过于她在 1950 年定制的 Baroda 项链,又名 Lotus 项链或 Hindu 项链。它由 13 颗总重达 154 克拉的梨形哥伦比亚祖母绿组成,悬浮在莲花形状的钻石中央。项链的链身由 40 颗祖母绿和钻石组成,左右两边的宝石大小对称一致,熠熠生辉。

积家 Reverso“印度佳丽”肖像珐琅釉彩腕表,据说是由某位印度大君下订的,表底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肖像,手表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无从考证,1936 年
孟买船业巨子
杜恩吉博伊·伯曼吉爵士(Dhunjibhoy Bomandji)1862 出生在孟买,是一位船业巨子,在印度和英国均拥有众多地产。他还是一名慈善家,为印度和英国的众多慈善机构提供了支持。对于拥有这些身份的爵士来讲,他需要一件能够彰显财富实力、设计特别、功能多样的珠宝配饰来出席各类场合。
在 1922 年,他带着 859 颗钻石来到伦敦的卡地亚店铺。工匠从中挑选了 831 颗钻石,为其特别定制了一款独一无二的 Bazuband 臂链。这种臂链挂饰的形状,最初源自莫卧儿王朝(16 至 19 世纪)的传统手环,男女都可佩戴。Bazuband 臂链由可以贴合手臂的铰接中央薄片,以及三个叶形可拆卸的部件构成,其间用铺镶钻石的大金属环串接。由于采用的是铂金铰链结构,臂链极具柔韧性,臂部曲线完美契合。镶嵌钻石的三道圆环(现已遗失)可将臂链固定于手臂。与此同时,这款首饰也可作为垂饰、胸针或胸饰佩戴,满足了爵士的苛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