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微信圈里曝出一条十万火急的信息:“五原好心人从河中救出一溺水男孩,无法联系到家人”,配有救援图片,立即在3万微友中转发,引起18万次点击率。
很快“120”赶到,昏迷不醒的孩子被送进医院,父母也被找到。跳进义和渠救起9岁男孩的好心人是57岁的韩贵庭老人,发微信、打急救电话的是附近麻辣串店个体户吕东。
9月6日内蒙古新闻网报道:3日晚间,临河豪绅家园小区门口发生车祸,一妇女被撞倒地,周边过往群众打急救电话、维护现场、疏导车辆,其中一姑娘脱下自己的上衣为受伤者遮挡裸露的身体、帮助医护人员把伤者抬上担架。文章以《美丽的姑娘,你在哪儿》为题,歌颂着这些无名英雄。
7月20日,一位姓汤的先生陈述了这样一件小事:18日晚饭后他用轮椅推着半身瘫痪的83岁母亲到广场溜达,突遇大雨倾盆。打的车打不上,只能推着轮椅快速往回赶。这时广场上一辆灰色现代牌轿车停在身边,一男一女透过车窗递出一把新雨伞:“给你,别把老人淋着!”感激之间,问他们的电话,明天送去,他们说不必送了。
类似的感人、动心的事,在新闻媒体上、民间议论中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9月23日,一位青年对记者介绍他回家乡就业的原因。他说,回家乡就业是因为一件小事:那年,暑假回来,在临河富源集团附近的一个小店去买打火机,店主说他家没有,他又亲自出来指给我哪家店有。经历了异域他乡读书、交友多重感受的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毕业后"回家"!一个小小的感动,唤醒了我对巴彦淖尔人的深刻理解:民风淳朴,憨厚善良,胸怀坦荡,乐于助人。
"'巴彦淖尔好人多'的概念是有依据的,是有文化底蕴做支撑的",企业界的几位人士坐到一起,例举着这一观点的注脚。
"我们企业的产品为啥叫'好人品'?就是想做人先做事,把产品也做成有良心的东西",巴彦淖尔好人品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如是说。
西贝餐饮有限公司的老总说,凡是从巴彦淖尔走出去在外地西贝店就业的员工,我们都倡导他们每年秋收之前,都要给父母寄点钱,自己不在家,不能帮上父母的忙,用这点"助秋钱"雇人、雇机械收割吧,企业文化中注入了"乡情"、"乡愁",乃至使每个青年人在成长的路上,接地气,不忘本。
内蒙古河套商会的一位同志说,今年巴彦淖尔出现了西瓜、西红柿大量滞销的情况,使家乡父老陷入了困局,临河地区红美建材市场的个体户率先集体采购西红柿免费赠送市民,呼市、包头、北京从巴彦淖尔走出去的几百名家乡人或内蒙古其他地方的歌手、明星纷纷出手,帮助农户联系企业、个人扩大西瓜销售订单、渠道,10多天的时间内售出200多万斤。在全国西瓜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内蒙古能掀起如此大的"助农潮",不能不说是有巴彦淖尔的文化渊源。
近年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巴彦淖尔上山下乡的知青、生产建设兵团战友形成了探访"第二故乡"省亲潮,从北京来的杨旭良在见到五原县一起放牛的伙伴时说,这儿的人实在,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当年粮食那么紧缺的情况下,"二后生"还接济我们一些细粮(白面)。"忘不了,永远也忘不了"。
目前,巴彦淖尔市有30多人入选了全国、全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其中,爱心邮路上的乡邮员全二平在被评上全国"道德模范"后,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还承担了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希腊火炬手。还有全国道德模范、边防战士魏巍,全区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的王静,全区道德模范、义务放映电影30年的王雨涝......还有被评选为感动内蒙古人物的敖其尔、王叶等。该市每年也要评选道德模范、感动巴彦淖尔人物,旗县乡镇每一级都在评比表彰身边好人。
今年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的第二届感动巴彦淖尔人物评选活动中,有10名个人和1个家庭入选。有一腔赤诚、爱民固边的草原民警宝音德力格尔,有19年如一日照顾高位截瘫母亲的孝女王叶,有沙漠植树4000多亩的当代绿色"愚公"杨文亮,有为救工友献出宝贵生命的刘金龙,有回乡带领乡亲创业的农学博士马瑞强,有父亲救人献身、残疾母亲朴实坚强、儿子勤奋上进考入清华大学的王太平烈士家庭……。
正是这些身边好人的正能量,感动着每一个巴彦淖尔人。正是"市民大讲堂"、"乡村书屋"的开设;城乡"五好家庭"、"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见义勇为、爱心助学等奖励的评选和设定,使巴彦淖尔市好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大多数人形成了一种志做徳人的长期的、自觉的习惯、文化和行为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