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乌兰察布市便吹响了向新征程进军的号角。1月4日,市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新常态下全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建设六大基地、突出五个支柱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跳出”乌兰察布寻找发展新机遇、新产业。 过去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考验,乌兰察布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改革发展稳定“两手抓、两促进”,在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困难,全市呈现出改革全面启动、区域协作空前拓展、发展方式稳步转变、城乡面貌不断改观、民生工作持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的可喜局面。2014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8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1亿元,增长20%。 在新常态下迎难而上,及早谋划发展。在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王学丰这样剖析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新常态,对我们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新常态会催生新产业、新需求,时间不等乌兰察布,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先行一步! ”乌兰察布市初步确定2015年的发展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0%,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新常态就是新机遇。针对国家新一轮的深度调整,乌兰察布市跳出当地放眼全国、全球,把发展定位在打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对接俄蒙欧三篇文章上,以此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略;并充分发挥该市优势,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把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得益于首都作为发展定位,着力建设能源、绿色农畜产品供应、高端化工产业、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及承接产业示范“六大基地”,突出电力、氟化工、电石化工、石墨化工、信息“五个支柱产业”,培育文化、养老、体育及医疗保健四大新兴产业,从而摆脱当地后发劣势、赢得先发优势,努力在新一轮深度调整中走进前列。 随之,全市上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市委常委、集宁区委书记杨国文说,集宁区将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抓好民生工作和社会工作,凝心聚力投入到工作中,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四子王旗委书记武玉亮说,建设绿色畜禽产品供应基地是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点工作之一。四子王旗一定要抓住机遇,发挥传统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继续发展壮大杜蒙肉羊产业,向科学养殖、精深加工要效益,让肉羊产业真正成为一项富民产业。 一直以来,凉城县都是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的重点区域,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该县旅游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规划也逐步得以实施,使凉城县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凉城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普遍开发不够,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机遇,以交通建设为先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推进岱海景区升级加星,同时带动凉城农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医疗保健产业等产业的同步发展。”凉城县委书记贾军说。
风电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草原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建设六大基地 一是做大做强能源基地。实施能源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火电先行、以火电引领风电和光电,推行电力项目“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兴和、集宁在建火电项目年内投产,争取兴和、卓资、察右旗等火电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落实丰镇、商都等光电项目,推动火电、风电、光电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电力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让乌兰察布真正成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的重要电力输出基地。积极落实《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天然气发展建设总体实施计划(2014—2020年)》,依托区位优势,抓住西气东输过境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干线管道、高压支线管道、CNG和LNG标准站、液化工厂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第一个县域天然气高压管道全覆盖的协作区、第一个CNG标准站和LNG液化站规模化布局的示范区、全国最大的LNG清洁能源基地。 二是做大做强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按照自治区要求,全面推开土地和草牧场确权改革工作,加快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围绕发展马铃薯、冷凉蔬菜、精细设施农业、肉羊、生猪肉鸡、奶业六大产业,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大新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和集成推广运用,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商标、驰名品牌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抓住阿里巴巴实施“千县万村”战略、京东实施“先锋站计划”以及其他电商巨头推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机遇,争取每个旗县市区至少有一家电商进入,让农牧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各级要主动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新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做好做强农牧业,让乌兰察布优质农畜产品享誉国内外。 三是做大做强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把氟化工、石墨化工、电石化工产业作为未来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升级发展,逐步实现装备现代化、产业高端化、生产循环化。氟化工要进一步扩大四子王旗永和氟化工生产规模,推进丰镇氟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扩大聚偏氟乙烯、新型制冷剂等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着力开发高性能氟橡胶等系列产品,尽快实现由初中级产品为主向高终端系列产品为主转变,争取年内形成3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石墨化工要尽快实现瑞盛石墨二期工程投产,坚持产业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双管齐下,重点发展石墨烯、石墨纸、金刚石等高端系列产品,紧盯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科技尖端产品,力争走在行业的前列,使综合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电石化工要扩大PVC、糊状树脂、PVA和特种纤维以及高档型材系列产品生产规模,推进产业由原料初加工型向高端产品生产型转变,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力争年内形成450万吨以上的综合产能。统筹初级产品到高端产品再到“三废”利用,积极构建产业内部、园区内部、区域内部循环型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四是做大做强旅游度假基地。确立以“一心两翼三大境区”为龙头,抓住北京——张家口申奥契机,着力打响“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品牌,狠抓交通和景区建设,全面融入京津冀发展思路,大力开发自然、人文等各种资源,加快后旗火山、卓资红召、兴和苏木山、前旗黄旗海湿地公园等景区建设,推进岱海、格根塔拉、辉腾锡勒等景区升级加星,推动与“金三角”、呼包鄂旅游一体化。特别是要加强与京津冀的合作,从京津冀引资本、从京津冀找客源、与京津冀共建线路、同京津冀共拓市场,力争进入旅游收入“百亿俱乐部”,使乌兰察布尽快成为京津冀和呼包鄂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五是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基地。在继续做强3个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抓住“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善丹呼日勒口岸建设,促进贸易往来便利化,提高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依托集宁海关,大力实施“四港一体”战略,以乌兰察布综合物流园、集宁现代物流园、临空经济开发区为重要平台,加快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建设,形成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内陆港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的一体化格局。坚持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有机衔接,生产性物流与生活性物流融合发展,大宗商品与散货物流多头兼顾,仓储加工、物流贸易、电子商务相互协调,多式联运、物联网广泛运用,努力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市域经济最强劲的增长极。 六是做大做强承接产业示范基地。着眼于把乌兰察布建成京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产业升级的助力区、产业发展的拓展区,树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理念,发展“飞地经济”、推行园区共建共管、支持京津产业园区在我市设立分园区,争取在园区共建上有重大进展。紧盯北京产业转移目录中优先转移的产业,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中限制发展的产业,受空间容量、综合成本等因素制约无法落地的产业和项目,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对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落实,大力承接农林牧业、制造业生产环节、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生物科技、医药化工、云计算等产业和项目,推进产业专业化、项目集群化、布局园区化。坚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把发展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依托中关村大数据和华为云计算项目,加快中关村乌兰察布产业园和华为云计算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加大相关项目引进承接力度,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大数据中心,尽快把信息产业培育成全市的支柱产业。要抓住国家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新趋势,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室内全装修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和承接北京木器、电料、门窗、家具、涂料等生产项目,构建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格局,把乌兰察布建成保障周边、服务“金三角”、辐射京津冀重要的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生产基地,力争成为全国第8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培育四大新兴产业 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高扬现代“民族风”。借鉴广西来宾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更加注重对地区特色文化、多样性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更加注重察哈尔婚礼、马头琴、二人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加注重与首都文化团体、文化市场、影视网站的合作,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再造、提升和传播传统文化,打特色牌、打优势仗,建设一批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景区街区,发展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产业产品,推出一批地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的舞蹈戏剧、影视动漫等文艺作品,办好全区那达慕、阿斯尔艺术节、马铃薯文化节等一批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用的节会展会,创作完成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剧目———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察哈尔魂》,组织承办好自治区第三届“娜仁花”戏剧大奖赛和乌大张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使“民族风”成为乌兰察布的又一张黄金名片。其次是打造创作演出基地。依托乌兰察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吸引首都文化名人、文艺团体、影视集团等,来乌兰察布采风、创作、排练和开展后期制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消夏文艺巡演、旅游景区驻演、社区乡村大戏台等演出活动;推动精品力作进入首都高端市场,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促进市场化,逐步发展成为首都艺术创作的新基地、丰富首都文化市场的生力军。第三是发展壮大印刷出版业。抓住北京限制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发展的机遇,借鉴河北肃宁的经验,加强与首都各类出版社、印刷企业、印刷原料生产企业的合作,承接一批项目,把印刷出版业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二、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发展面向首都、服务首都的养老产业潜力巨大。首先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坚持利用现有房屋置换改造一批,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新建一批,特别是要引进首都地区知名养老机构发展连锁经营,规划建设一流养老社区、老年度假村。统筹考虑老年人生活、学习、健身、养生、娱乐、旅游、消费和工作,健全功能设施,满足老年人需求。发挥“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优势,吸引首都地区的老年人来乌兰察布养老养生,让“冬季海南沐春光、夏季草原享清凉”成为首都老年人的时尚之行、理想之选。其次要打造养老服务品牌。依托职院、医专,推广“乌兰美”职业培训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打造“夕阳红”老年服务品牌,为每一个来乌兰察布养老养生的老年人提供低消费、高享受的养老服务,力争成为自治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试点城市。第三要加快发展老年用品生产业。依托服装、食品等产业,积极引进和承接首都相关产业转移,把老年用品生产业做大做强,把“银发产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投资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加上投资的“乘数效应”,将带动近30万亿的投资。要围绕打造国家级体育产业强市,首先是加强场馆建设。以承办自治区“十四运”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统筹推进全市体育场馆、公园和设施的改造建设,形成具备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和世界性单项、多项赛事的能力。积极争取承办职业、业余联赛等地区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赛事,办好乌兰察布国际马拉松赛,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赛事举办地。其次是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借鉴正定建设国家乒乓球运动中心、海埂建设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经验,发挥高原气候和冷凉气候的特色优势,以竞走、摔跤、柔道等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为龙头,以登山、健走、攀岩、自行车和汽车越野等时尚体育运动为重点,以市旗两级建设足球训练基地为突破口,加强与自治区、京津冀和国家相关部门及团体的对接,争取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区域性的体育训练基地或休闲运动中心。特别是要引进投资者,规划建设冬季运动项目训练场,坚持错位互补发展,形成张家口崇礼以竞技性、高端化为主,乌兰察布以普及型、休闲型、训练型为主,各具优势、相互补充的格局,成为距首都最近的冬季运动基地之一。第三是加强体育产业园规划建设。通过设立园中园等方式,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或专业园区,重点依托中心城区红海子体育公园,规划建设规模较大、技术领先、产业链健全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园。依托皮件、服装等产业基础,大力引进知名体育用品生产商,逐步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 四、加快发展医疗保健产业。要抓住首都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疏解、分流、扩张的机遇,抢先一招、先行一步。首先要与首都各大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和在建的医院,借助京蒙帮扶合作,采取共建联办、股份合作、独资经营等方式,发展一批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月子会所、医养一体化医院;继续扩大与首都医疗机构在远程医疗、专家会诊、人员培训、转院就诊等方面的合作,把北京的高端医疗资源引进来,吸引周边地区的患者来乌兰察布就诊,吸引在北京就诊的患者来乌兰察布康复,吸引高消费群体来乌兰察布生育、疗养,让他们享受一流的医疗护理服务。其次要加快发展医疗工业。积极引进承接北京地区医药、医疗保健器材和消耗品生产企业和项目,扩大福瑞制药等企业生产能力,整合市内各医疗机构制药制剂生产,把医疗制造发展成为服务首都的重要产业。第三要强化人才保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引进首都等地高端医疗人才,探索职高与医院联合办学,加大高护、特护、康复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为医疗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