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李东延这几天有点小激动,因为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我半个月前就订好了特价机票,就等着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了。”小李的高兴都挂在了脸上。说起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他扶了扶眼镜说:“赏月,吃月饼。”其他的就再也说不上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小李一样对中秋节的概念仅仅停留在赏月和吃月饼上的人占绝大多数。其实我们的中秋节远不是这么简单的,流传了几千年的节日背后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内涵。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个较可信的说法是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有敬月信仰,并衍生祭月之风,流传千年。为什么敬月?经专家考证,这跟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有极大的关系。农业需要守农时,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以农立国的古人就把祭月当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活动。这种对自然的敬仰也包含了我国先民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中秋节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那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必不可少。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所在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切开月饼全家人分食。切的人先计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无论在家及在外地,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在数千年的流传中,中秋习俗也逐渐增多,譬如在湖广一带就有燃灯的节俗,在浙江一带有观潮之风,在北京有玩兔儿爷的习俗,西南及南方还有吃鸭和吃田螺等等节俗。但是全国各地的中秋习俗几乎都离不开一个内涵:团圆。
至于中秋节是如何演化出团圆这样一个内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翟禹赞同情感说。他认为,在中秋节这一天,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都会凝视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月亮把处在不同地方的人们联系了起来。对着圆月,人们不禁会忆起家乡和亲人、友人、故人、恩人,染着月色就起了思念之心。于是,期盼和亲人团圆就成了中秋之夜人们自然而然的情感,这也是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最核心的文化密码。
呼和浩特市的退休教师李艳萍对眼下的中秋节则带着一丝不满:“现在过中秋只是旅游、赴宴、访友,似乎越来越跟物质相连。总让人感觉少了过节的文化味、人文气氛。当我们坐在酒店里吃吃喝喝,有几个人会在乎窗外悄悄升起的月亮?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中秋晚会,又有几个长辈会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传说?也许再过些年,这些故事和传说,都只能在故纸堆里去寻找了。”有这样担心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然而翟禹却并不为此担心,他认为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变化。“中秋节俗从古至今都在不停演变,这些现代中秋习俗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但是每一个中国人,到了中秋节都不忘团圆,即便无法团圆也会给亲人寄上月饼,送上问候。这种浓浓的亲情不失,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便不会丧失。” |